物理系專業知能服務學習課程,由主任莊程豪帶領學生,參訪位在新竹的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與國家太空中心,理、工學院共計21位學生參加。莊程豪表示,這兩單位研究中心皆需提早事前申請,方可入內參觀,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安排的2位解說人員,剛好為本校物理系博士校友謝尚憲與陳啟亮,帶領大家參觀實驗設施,並詳細一一說明。
參觀過程中,太空中心不允許使用手機拍攝,大廳裡陳列了衛星模型,也擺放大海報,說明太空衛星中心內的測試,包括真空測試、氣密度測試、震波的測試,全是模擬太空衛星自火箭發射後,從地球出發並進入太空的情況,其嚴苛條件、安全亮燈與訊號模擬皆十分仿真。另外衛星訊號接收站遙測跟控制中心和太空中的衛星聯絡。莊程豪舉例,運用GPS調查花蓮大地震前後地形相異,項目包羅萬象,這些物理現象都值得探討學習。
物理一廖建豪表示,講解員非常用心地介紹了各項設施和技術,讓他對這些高科技設備有深層瞭解。廖建豪對太空中心的AI監控辦公室,尤其感到驚豔,他形容辦公室的高科技感,讓人彷彿置身於科幻電影場景中。看到如此多的科研人員,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,廖建豪對科學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,此次參訪激發了他對科學的濃厚興趣。
學,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*STAR,中國中山大學以及2010年諾貝爾獎得主Kostya S. Novoselov等,國內則有本校及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助理研究員盧英睿。莊程豪說明,研究成果展現出鐵磁性單原子材料和其強大鐵電效應,加速海水和純水環境中析氧反應,實現新一代綠色能源中,高穩定性和反應活性研究,此篇文章開創新能源研究領域和未來鐵電應用性。
莊程豪開心地表示:「自然-奈米技術期刊屬於Nature出版社系列下的子期刊,只選定奈米技術和應用的最高等級文章,審查過程非常嚴謹且詳盡,從投稿到接受發表的平均時間,可達到205天之久,平均5年的影響因子係數為42.230,雖比科學《Science》和自然《Nature》期刊的影響數值少一些,但具有更高的學術價值,屬於臺灣奈米界中最夢幻期刊之一。」
他指出,此次重點是設計一種水熱合成法,將可調控磁性鎳原子,摻雜進二維MoS2材料,形成新型單原子自旋催化材料。Ni/MoS2利用一系列原位X光和電子顯微鏡檢測,可證明硫、鎳元素軌域之雜化現象,有效優化自由基中間體的吸附能。當受到外加磁場強化後,其高選擇性自旋電荷轉移,可提升析氧反應(OER)效應達2.88倍。